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打多打少是个缘?“打赏经济”时代,你掏钱吗

打多打少是个缘?“打赏经济”时代,你掏钱吗

距“小程序”正式上线尚有时日,微信在新年伊始又抛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新闻:自1月11日起,微信公众号的赞赏资金将调整为7天后结算。在7天内,赞赏资金由微信支付根据法律法规和相关协议代为保管。在结算周期内,若发现帐号存在滥用赞赏功能等违规行为,平台能够及时冻结赞赏资金,保障赞赏用户的权益,提升赞赏资金的安全性。

 

虽然微信方面极力否认,但外界仍猜测此举或与2016年末闹得满城风雨的“罗尔事件”有所关联。

 

不讲究“姿势”

以“打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轻易就能找到一大堆类似这样的社会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闻的标题里往往伴随着另一个关键词:女主播。

 

要判断一个新生事物是否热门,相关社会新闻的数量或许是一个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指标。以“打赏”作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能找到以下这些新闻:

 

《男子用老婆照片做头像假扮妹子骗钱后打赏女主播》、《痴心男子打赏15万给女主播 负债累累抢劫金店被捕》、《17岁少年作案上百起偷10万 2天打赏女主播上万元》、《小伙半夜拨开摄像头进厂盗窃 只为砸钱打赏女主播》……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类似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会见诸报端,以至于几乎形成了一套范式:某个不法分子利用某种违法手段获取了一定数目的违法所得,然后这些出现在新闻中的不法分子不约而同地拿着各自的违法所得干了同一件事情——“打赏”。

 

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这些新闻不过是些极端个案,至少目前“打赏”尚不足以让朝阳群众向有关部门举报。虽然中国青年报去年7月的一则报道,在标题里就义正辞严地发问“网络打赏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但这个问题或许根本就无解。

 

或者说,“打赏”这档子事儿,其实不讲究用什么姿势。

 

传统的“回归”

 

不知当年公孙大娘舞剑的时候,有没有土豪给她打赏“蓝色妖姬”?(图片来源:《公孙大娘舞剑图(局部)》王西京/作)

 

“打赏”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是个新玩意儿。相反,在这个急速变革的时代,“打赏”几乎可以视作是一种传统的回归。

 

打赏的对象,曾经是在戏台子上唱念做打的优伶,是在北京天桥“撂地”的街头艺人,是《水浒》里鲁提辖搭救的金翠莲,是杜甫笔下舞剑器的公孙大娘。打赏是欣赏艺术时的一种礼节,看客们掏出的铜板和碎银子是对艺人的认可、赞美与褒奖。

 

视线拉回到当下: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认为是“直播元年”。直播,让等来了又一个互联网风口的资本蠢蠢欲动,也让找到了又一条扬名立万、发家致富路径的“草根”主播们兴奋不已。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小直播平台,无疑是“打赏”这一传统最忠实的践行者:看直播不收门票,这奉行的是“先尝后买”,观众随时随地都能用脚投票。主播等着你打赏挣钱,平台等着用流量变现。

 

在直播中引入打赏机制,实在是个非凡的创意,就如同“下雨天”之于“巧克力”,像极了街头卖艺的网络直播显然也和打赏“更配”。打开一款直播APP,就好像是来到了旧时的天桥:这边厢有人唱大鼓、说相声,那边厢有人表演油锤灌顶、胸口碎大石。

 

和当年“老北京”们逛天桥一样,看直播往往并不全是为了欣赏艺术,更多的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毕竟,如果“一人我饮酒醉”式的“喊麦”勉强还能归入声乐艺术的范畴的话,看漂亮妹子在屏幕前卖萌或是闲聊天,真的只能算单纯的“杀时间”了。

 

孤独的灵魂

 

然而,就是在这“杀时间”的过程中,打赏行为却在不断发生。国内某知名网络直播平台于2016年末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平台的主播在过去一年中通过观众打赏收到的“礼物”总计超过50亿个。其中,最为廉价的虚拟礼物“甜甜圈”达12.8亿个。而仅仅是这些“甜甜圈”,折算成人民币价值也高达1.28亿元。

 

网络直播平台上的疯狂打赏,一方面与传统同源,是对主播们的“表演”的认可与褒奖;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诸多更为复杂的情绪。

 

有人将打赏视作一种“花钱买服务”的方式。互联网连通了全世界,但我们却似乎又前所未有地感到孤独。捧着手机看上一会儿直播,的确不失为排遣这种孤独感的良方。对于这些孤独的灵魂,主播所提供的更像是一种陪伴服务。他们可能并不在乎主播的“表演”,他们只是希望让自己感到“you are not alone”。

 

以“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90后乃至00后们,天然抱持着“互联网并非免费”的观念,因此在他们看来这样的陪伴服务并没有免费享受的理由。既然直播平台并不收费,那就打赏给主播。他们的逻辑简单而又直接——如果我们都不打赏,那谁还有愿意来陪伴孤独的我们?

 

微妙的冲动

 

2016年末轰动一时的消息:有人在一分钟内豪掷价值100万元的虚拟礼物打赏女主播,直接把这位网红主播给感动哭了。(图片来源:网络)

 

也有人觉得打赏就是“头脑一热”式的冲动。就像“一见钟情”式的恋爱,这种冲动来源于主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甚至某一个眼神。当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恰巧击中了看客们内心深处微妙的痛点或是痒点时,冲动由此而生。

 

笔者的办公室里有个“90后”姑娘,经常看一个东北小哥的直播。小哥的绝活是变装,每晚他都会用粗劣的道具和服装把自己打扮成空姐、女教师乃至埃及艳后,用这种搞怪的方式逗人发笑。某一天晚上,就在这气氛欢乐的直播间里,善良的姑娘却突然感到了一股没来由的感伤,继而又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同理心:

 

“他一个大老爷们,为了赚钱,这样作践自己,真是太不容易了。”

 

于是,善良的姑娘第一次打赏了“不容易”的东北小哥。并且在此后每一次观看直播的过程中,都坚持向小哥打赏。

 

打赏有时也并不那么上得了台面。当前文所述的那份报告列出“主播界标准三围”,并打出旗下主播“比肩维密天使,紧逼金·卡戴珊”的口号时,我们就应该意识到,纵使各家平台如今都不敢越“色情”雷池半步,但勾起看客最原始的欲望,始终是吸引流量的不二法门。

 

而在那些充斥着浓郁荷尔蒙味道的直播间里,一次次打赏的背后显然暗含着略带猥琐的幻想。这种由欲望驱动的打赏断然谈不上高尚,倒也并不可鄙。甚至可以推测,这样的打赏往往才是真实的——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里,当事人用不法所得打赏的对象清一色都是“女主播”。

 

“打多打少是个缘”

 

虽说“打多打少是个缘”,但是这五位数的阅读量和个位数的赞赏量实在让人心疼,还是实惠点挂个硬广告吧!

 

打赏并不专属于漂亮妹子或是搞怪大哥,微信和微博先后开通的“赞赏”功能,让金钱与智力劳动直接挂钩。

 

微博或是微信公众号,其本质无非是个表达平台。“赞赏”的出现则让“注意力”变现成为可能,让文化资本有一定几率直接转化为财富。微信法务总监黄嘉慧说,“赞赏”功能的本质是读者为内容自愿支付费用。这是对原创的尊重,也更加符合著作权保护的精神——为创造力付费。

 

然而,打赏终究与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付费有差别。直播平台的打赏,造就了无数主播一夜暴富的神话,但这样的神话却极难在微信或是微博平台上找到对应的范本。随意挑选几个小有名气的个人公众号就能发现,虽然单篇文章的阅读量动辄数万乃至“10万+”,但是赞赏的数量着实寥寥。

 

我们或许不得不沮丧地承认,一旦事关金钱,“文字的力量”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强大。数据能够直截了当地说明问题:在2016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给出了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公众号文章日均PV超过30亿,而“赞赏”总收入不过2千余万元。与之相对应的是,微信公众号中硬广告性质的 “流量主”功能,总收益则超过10亿元。

 

显然,这种基于“自愿”的付费方式,注定不过是“打多打少是个缘”式的锦上添花。那些真正“内容创业”的“大号”,最终都投入了资本的怀抱——在微信文章的尾巴上贴个广告或是干脆来篇软文,来钱比等人打赏快多了。

 

同情心的折现

 

那些指望着将同情心折现的人,几乎可以视作互联网上的职业乞丐。(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张小龙在2016年初做演讲的时候估计不会想到,在2016年末,会有一篇文章获得超过200万元的“赞赏”。那篇文章的标题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

 

笔者无意在此讨论“罗尔事件”的是非曲直,但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甚至远比其卑劣的戏码,正借着“打赏”的东风复数上演。

 

笔者的一位友人,父亲几年前罹患恶疾,她由此便踏入了“病友圈”。她说,这个构筑在虚拟世界中的圈子,本是遭遇不幸的人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的所在,如今却充斥着“钱包不慎被盗,求8元回家路费”式的乞讨乃至诈骗。

 

一方面,方兴未艾的网络募捐门槛太低,相关的制度建设亦未完善,平台方往往并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管义务,夸大病情、虚构事实者大有人在。另一方面,当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冷漠”来形容现实社会时,我们自己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出的同情心却空前泛滥。

 

友人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说她熟识的某位病友,不要一再以发红包的方式资助另一位“病友”,因为此人自述的经历漏洞百出,摆明了是个骗子。然而这位质朴而又善良的大妈却一意孤行,甚至放言即使真的被骗也在所不惜:

 

“他既然开口了,就一定有他的难处。我帮他,也是为我自己积德。”这样的答复,让友人无言以对。

 

友人也曾当面拆穿一个夸大病情向他人求助的“病友”的谎言,但对方显然并不在乎“救急不救穷”的道理,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只是不想因为治病,而降低原有的生活水准。

 

凡此种种,让友人感到心寒。在她看来,那些没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的“病友”,就好比街头的乞丐,卖力地向他人展示着自己真假掺半的“惨”,以期换来他人的同情,并将这些同情“折现”成真金白银。

 

“其实他们和直播间里等着观众打赏的主播,没两样。”友人总结。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个人意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